【转载】逐梦创新时代,述说上海故事
作者: 浏览次数: 日期:2021-10-13 11:12:31
转载自文汇APP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也吸引着无数科技创业者在此扎根,怀揣梦想从“创·在上海”的港湾启航。他们恪守初心使命、汲取信仰之力;他们乘风破浪、扬帆奋楫;他们挺立潮头、披荆斩棘;他们锲而不舍、斗志昂扬。
集成电路
矽杰微电子有限公司
创始人卢煜旻:让科技产品改变日常生活
上海矽杰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年轻的企业,2014年回国的卢煜旻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平台上创建了它。“我们专注于国产毫米波雷达芯片及系统产品开发,目标是赋能更多智能硬件,让科技产品改变日常生活。”卢煜旻说。
从整个芯片行业来看,当年下游产业链普遍使用进口产品,国产芯片几乎处于空白。虽然面临一切从零开始的难题,但是在过硬的技术团队和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卢煜旻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之后的几年间,上海矽杰微电子开发了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颗高度集成 24GHz毫米波雷达系统级芯片和一系列24GHz、77/79GHz的高集成度产品,提供从芯片到模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毫米波雷达芯片产品在物联网和工业领域的规模产业化。
不过这一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技术到市场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在2018年产品落地正式走向市场时,卢煜旻就被“泼了冷水”。当时毫米波雷达最大的市场是汽车领域,然而各大汽车公司只采购整套辅助驾驶方案,并不单独采购芯片,在国产产品缺乏完整生态链的情况下,短期内进入汽车领域几乎不可行,这意味着公司急需转型。
这时,一家国内家电企业找到了卢煜旻,想要购买毫米波雷达来代替原有的技术产品。这一次对接促成了企业的转型和飞速发展。“拿汽车领域的技术去做快速消费产品,我们的芯片和团队具有很多国外厂商不具备的优势。”卢煜旻说。
高集成度芯片设计中各功能模块之间的信号良好隔离,达到优于多颗芯片方案的性能。实现射频端的收发和锁相环集成到一颗芯片里,将大大减少方案的成本,降低下游厂商的准入门槛,让芯片在物联网领域不再面临“曲高和寡”窘境。
如今,上海矽杰微电子不仅推进汽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领域,还致力于推动毫米波雷达在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社区等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努力为新一代传感器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物医药
上海思路迪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熊磊:让全球每一位患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得到精准治疗
一次检测,即可获知是否感染新冠、流感两种病毒。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上海思路迪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和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核酸联合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日前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核,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个基于荧光定量PCR平台的新冠联合甲乙流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除了“二合一”,这款联合检测试剂盒的新冠检测灵敏度较之前产品提高了5倍。
专注于“肿瘤检测服务+诊断设备/封闭试剂+感染诊断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的思路迪诊断(注册名全称:埃提斯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从最初的9人初创团队发展到今天1000多人规模,走过了一段充满未知、荆棘密布的创业之路。2010年,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后熊磊预感到基因测序技术将在未来3-5年内有所发展,他凑了50万元回国准备大展拳脚。原以为这些钱至少能撑一年,谁想到3个月就已捉襟见肘。
带的钱用完了,融资也不顺利。精准医疗是一个极度依赖资本的行业,熊磊当时被30多家投资人拒绝,创业梦几乎中断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他在2012年遇到了两个投资人。他们对精准医疗有更深刻的认知,判断这是未来的医疗方向。
如今,思路迪已经发展成两个独立公司,思路迪医药和思路迪诊断。思路迪医药已经成为中国新兴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生物技术公司,而思路迪诊断已经发展成中国自动化和智能化精准诊断领域的领导者之一,构建了集成设备工程、电气、生命科学技术、材料学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发平台。
创业之路绝非坦途,但熊磊并不后悔选择回国创业。在他回国时,他的导师、苏黎世大学校长曾告诉他,曾经德国产品、日本产品都是质量差的代名词,今天他们已经成为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相信中国一定也会迎来这样的未来。这段话对熊磊回国创业有很大的激励。
“我坚信选择创业是对的,这条路别人看来可能十分艰辛,但他们也无法体会创业者的快乐。创业的动力就来自要解决社会需求的问题,思路迪的下一个十年,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去满足患者未尽之需。”熊磊说。
人工智能
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创始人钱茂冬: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我们大有可为
“我是一位爱折腾的‘90后’,我们公司在做的是为无人机赋能。”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钱茂冬入选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他选择“折腾”的行业是无人机。
无人机作为生产工具进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当前无人机并没有实现真正无人化,依然需要专业操控手,还有续航时间较短、遥控半径有限、数据处理方式较为原始等诸多短板,无人机想要成为生产力工具,就必须解决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问题。
无人机真的无人吗?其实并不。无人机需要大批手艺高超的无人机驾驶员。2016年创办的星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无人机自动机库、机载自动驾驶仪和集群调动系统三要素组成的全流程自动化的调动体系,是国内首家专业从事无人机赋能系统研发的企业。
2018年,星逻智能在临港建立起全球最大规模的无人机全自动运营网,通过部署多台机库实现近百平方公里的全覆盖,将区间内的各类工地、河道、社区纳入统一调度网,并成为全国第一个5分钟出勤圈示范区。
在“飞跃天文馆”的演示中,星逻无人机先从如同“五星级酒店”的机库中自动起飞,云端系统“祺云”则负责在线规划无人机任务路径,实时监控系统状态,协调无人机在智慧机库网络间穿梭,实现“远程中控-机库-无人机”的长链闭环。
这样的全自动无人机可以运用于多种场景。比如拥堵路段发生交通事故,星逻智能的无人机能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拍照取证,并引导事故车辆前往指定地点接受交警处理。比起人工出警,使用无人机自动巡逻系统处置交通事故的平均时间仅为8.6分钟。
2020年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总决赛中,星逻被评为成长组优秀企业。2020首届中国(上海)工业品在线交易节在线新经济推广专场中,钱茂冬宣布星逻无人机系统作为“抗疫神器”出口英国。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